灵修分享

靈修分享:主愛激勵我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11-17陳明自己當使徒的動機與心態,是因為被基督的愛與替死所激勵。首先保羅表示心意,他在服事主的路上,凡事都光明磊落,真誠無私,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隱秘或暗昧的行事,只求神的榮耀(11-12節);接著保羅表明,因為個人的屬靈經歷,可以為主癲狂(忘形或失態),但為人卻謹守,免得被人看作是不正常的(13節);最後保羅闡明為主而活的理由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被基督的愛所激勵,祂替眾人死了,這份愛是捨己和犧牲的愛。另一方面是我們都已經成為新造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14-17節)。 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得蒙神愛拯救的我們深深地被這份愛感動。因著基督的愛激勵我,我沒法不為祂活,沒法站在自己的地位。

主不用威嚇恐懼來控制祂的僕人,祂用愛來牽引我們。 「激勵」在這裡原來是 「綑綁, 控制」(英文做 Constrain),即是說主的愛是「無法抵擋,不能抗拒的」。我們甘心作主的僕人,不是因為害怕被毒打而聽命,而是因被愛所「強制、逼使著」。一個被愛所困的人,會赴湯蹈火的來滿足他所愛的人的要求。如果人間的愛,可以使一個男人為他所愛的女人而奮不顧身,一往無前;那麼主耶穌對我們的愛所產生的「綑綁」,應該更能夠使我們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樂意作主耶穌的奴隸。

由於基督的愛的「激勵」,這愛使他一生跟隨主,這愛使他為主受逼迫,這愛使他在受逼迫時心頭還是甜甜地,因他知道主愛他,他也愛主。保羅的言行就是被基督捨己的愛所激勵。

因為基督愛的激勵,許多信徒開放自己的家庭接待團契和小組聚會;因為基督愛的激勵,弟兄姊妹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去參加各種聚會;因為基督愛的激勵,神的兒女們在教會中奉獻自己時間和金錢;因為基督愛的激勵,基督徒突破自己不善與人溝通的性格去和慕道友熱情交往;也因為基督愛的激勵,信主的人不辭辛苦,去幫助和關懷身邊很多有需要的人、被邊緣化的人。

因為基督耶穌代替犯罪的世人而死,且從死裡復活的大愛,激發我們活出真善美的神聖純愛。也正是這愛使我們在基督裡,生命徹底被改變及更新,脫離舊我。故此,基督徒的生命,事實上隱藏著巨大的驅動力,導引我們活出積極熱愛上主的人生。基督這份無可比擬的厚愛,時刻在催促著、激盪著我們回應主愛的熱忱,使我們委身於一個新的國度,和一種全新的生活,從此以上主為我們存活的目標和意義。

願那能夠改變我們生命成為新人的「愛」,那激勵保羅的主愛,繼續不斷地激勵我們,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之中,使我去行做當作的美事,成為一個榮耀神並造就人的基督門徒!我們天天樂意成為主的僕人,不是因為這是無法推諉的責任,也不是因為出於偉大的理想,而是因為耶穌基督「怎能如此」的愛的緣故。

 

世界的光

挪威的尤坎鎮(Rjukan)位於高緯度的山谷,由於群山環繞,以致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都沒有陽光照射。為了得到陽光,當地居民在山坡上擺放巨大的鏡子反射太陽光,讓陽光照進城鎮中心的廣場。巨大的鏡子會跟著太陽的升起及落下而調整角度,因此能持續地發光。

基督徒也是一樣,正如耶穌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4) 。約翰也說基督就是照在黑暗裡的真光(約翰福音1:5) 。

耶穌要我們將這光映照在周圍的黑暗裡,就像聖經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6) 。

耶穌用「光」來比喻基督徒如何要在世界產生「影響力」,去影響那些還在天國門外的人。猶如人點燈就是要發光,燈就是要裝在燈臺上來照亮黑暗的環境。基督徒也是被設計來發光的,要在黑暗的世界裏發出光來,使人明顯易見。所有這一切的目的,就是「榮耀神」(馬太福音5:16)!在我們的生活中叫人看見神,在我們的行為上叫人遇見神,這是天國子民的生活態度,我們不是為自己活,乃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而活。

如同挪威尤坎鎮的巨大鏡子反射出太陽的光,我們也是反射出愛子耶穌的光,要有耶穌才能發光。在生活忙碌時,我們往往只想為自己而活,為個人的事物忙亂。甚遠我們認清自己有天國子民的身份,活出基督,為祂發光。

主,祢的光,想必是指引的光,是引導人向著祢的豐富與盼望前行;

祢知道祢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但相較於祢,我不知我會往哪裡去,也不知我從哪裡來。

因不知自己下一步會如何,所以茫然,因對未知深感恐懼不安。

而害怕明天不會更美好的人,心裡更是懷疑盼望何在?

但祢肯定的說:跟從祢的,就不在黑暗裡走,跟從祢的,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永恆的光;

越是沮喪的地方,越需要盼望的光;

越是迷惘的地方,越需要引導的光;

越是死亡的地方,越需要生命的光。

耶穌,祢是生命的光、引導的光、照明的光、盼望的光;跟從祢的,必得著這光。

更甚,祢要我們做世上的光,成為世上的光—-

不單單跟從祢而是仿效祢、見證祢。

這光將成為黑暗的幫助,這光將帶來新的氣象、新的盼望;

這光,將為祢的生命做出美好的見證

而我,是行在光中的人,還是擋光的人?

資料來源:http://traditional-odb.org/2015/11/18/世界的光

http://www.hpch.org.tw/Post/Post.aspx?id=85cb161a-19a9-40ae-9950-cc129233ade3&category=285e41d6-8b9a-4292-b9e8-bef85044aad1

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我們若求在基督裏稱義,卻仍舊是罪人,難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嗎?斷乎不是!我素來所拆毀的,若重新建造,這就證明自己是犯罪的人。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我不廢掉神的恩;義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拉太書2:15-21)。

為什麼保羅如此堅持外邦信徒無須割禮一事,甚至到不惜與彼得對抗,指責彼得不與外邦人同席吃飯?因為一旦照著猶太人的優越主義,自認高外邦人一等,或自認是靠血源與儀文擁有彌賽亞信徒的身份,基督作成白白稱義的救恩就失去其必要性,這才是保羅所堅持的。

一、人稱義是因信耶穌

因此無論是保羅、彼得這些「生來的猶太人」,還是猶太人原本藐視的「外邦的罪人」,都無法「因行律法稱義」,惟獨「因信基督稱義」是所有人惟一的出路。「稱義」是指在法庭上被宣判無罪,免受刑罰。所有的世人,都是因為耶穌為我擔負了刑罰,我們因著相信這個真理,而得以「稱義」。加拉太書是保羅最早討論「因信稱義」的書卷,日後成其大成的則是羅馬書。

二、叫我可以向上帝活

如果猶太人或外邦人,仍然須要靠行為,或是儀文,才能與上帝和好,以義的身份站立在上帝面前,那麼那些「在基督裏稱義」的人,就「仍舊是罪人」。如此一來基督的死就成了枉然。這是保羅萬萬不能容忍的「斷乎不是!」他一生傳純正的福音,斷不能「素來所拆毀的,若重新建造」,他素來拆毀的就是律法主義。保羅沒有悔改之前,追求的就是律法的義,甚至「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 腓3:6),意思是他幾乎靠行律法稱義,但是他現在明白他必須「向律法死…向神活著」,不是活在行全律法之中,乃是活在上帝恩典的大能之中。

三、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關於這個「向律法死…向神活」,保羅進一步說明他是靠著基督的十字架而死,也是靠著基督的十字架而活「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當他認同基督的十字架,他就經歷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經驗。死的是活在罪中的老生命,活的是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這個不再活出老自己,而是活出基督的生命,就是基督徒最大的見證,見證基督的復活,也見證自己的重生。

默想:我是否因信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的罪債,而得以與上帝和好,得以稱義,也擁有復活重生的生命?我是否願意經歷與主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好叫基督透過我,被彰顯出來?

回應:親愛的主:你是愛我的主,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接受你的救恩,領受你的赦免。讓我站在一個義的地位上,來到上帝面前,為你而活。阿們!

平安

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提摩太後書1: 7)

阿瑪尼(Amani)是一隻小拉布拉多獵犬的名字,這名字在非洲斯瓦希里語代表了「平安」的意思。阿瑪尼有一些特殊的朋友,牠與兩隻年輕的獵豹一起住在達拉斯動物園裡。動物學家把牠們安置在一塊,是要讓獵豹學習阿瑪尼的平和。因為狗兒在公眾場合通常都很從容自在,專家們預料只要讓牠們一起長大,阿瑪尼將會給獵豹帶來「平靜的作用」。

在掃羅王受到「攪擾的靈」侵擾時,大衛也曾幫助他舒緩情緒(撒母耳記上16:14)。當掃羅的臣僕獲悉他的困擾,認為音樂或許可緩解他鬱悶的心情,於是一名臣僕就傳召擅於彈琴的大衛。每當掃羅感到煩擾時,大衛就為他彈琴,「掃羅便舒暢爽快」(23節)。

當被憤怒、恐懼或憂傷的情緒所侵擾時,我們都渴望重新得力。聖經中所說的上帝是一位「賜平安的上帝」(希伯來書13:20-21),祂賜聖靈給相信祂的人。每當我們不安或焦慮時,別忘了,上帝能藉著聖靈賜下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7),幫助我們不再焦慮,身心靈得享平靜安穩。

天上的父,我們感謝祢,

因祢所賜的平安,我們的心得安寧。

沒有力量能奪走這平安。

祢所賜的平安留存心中,我們滿心感謝祢。http://traditional-odb.org/2014/11/28/平安/

當你需要平安時,你可以用下列的經文來禱告:

詩篇 91:2  我要論到耶和華說:祂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神,是我所倚靠的。

詩篇 91:10-12  禍患必不臨到你,災害也不挨近你的帳棚。因祂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

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詩篇 34:7  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

詩篇 121:7-8 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詩篇 125:2  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 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

詩篇 5:12   祢必賜福與義人;耶和華啊,祢必用恩惠如同盾牌四面護衛他。

詩篇 37:23-24        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 他雖失腳也不致全身仆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 。

詩篇 17:8  求祢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將我隱藏在祢翅膀的蔭下。

詩篇 46:1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申命記  33:12   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同耶和華安然居住;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

英國政治家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1898)四度任首相。他在睡房牆壁上掛著金句,睡前及睡醒都看這經文:「堅心倚賴你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倚靠祢。」(以賽亞書26:3)我們也當像他那樣地倚靠神。倚靠祂的人什麼好處都不會缺乏。

 

基督是頭,人服權柄

哥林多教會有個問題,就是「服從權柄」。今日教會有類似的問題,其原因可能是在民主的社會中,教會講「民主」多過「神權」。另外一個原因二是受「信徒皆祭司」的觀念影響;信徒都是平等的概念是對的,但卻忽略了祭司中有職分的設立。神的安排是使宇宙有秩序,不至於混亂。神安排各個崗位及其職分,讓上下遵守不會越軌。為了分工合作,我們必須順服職分的帶領。

我願意你們知道,基督是各人的頭,男人是女人的頭,神是基督的頭。(林前11:3)

神是基督的頭:雖然是三位一體,父與子原為一;但在崗位上,神是基督的頭。在四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基督凡事尊父為大,高舉父神。

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聯於元首基督。教會的崇拜是對着基督,教會的治理是遵照基督,教會是尊崇基督,信靠基督,也是宣揚基督。

基督是信徒的頭:既然「基督是各人的頭」,我們歸主耶穌的人,應獻上我們的身體,為祂而活,凡事求問祂,祂說我們才說,祂動我們才動。

男人是女人的頭(主要是指丈夫是妻子的頭):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個作主,父神規定丈夫作頭,丈夫是一家的代表。

若大家都服從上帝在宇宙中及屬靈上的安排,任何一個組織架構都可得到平安與祥和。

現今我們是處在民主的潮流中,信徒心裏多少有反權威反制度的意識;但我們是神的兒女,必須遵守聖經的教導,學習順服的功課。「服從權柄」就是服在神及神的主權安排之下。

學習順服神(雅四:7):神的意念對我們都是好的,無論如何總要學習接受與順服。有時在地上就看見順服神所得的益處,最後必在天上看到順服神所得的賞賜。

學習順服教會的制度(彼前2:13,5:5):信徒加入教會成為會員,除了應遵守聖經外,也應遵守教會的組織制度。通常有教會的規章,大家都遵守,就容易辦事。

學習順服國家的制度(彼前2:13,羅13:1-5):基督徒順服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5:29);但國家有制度,站在國民的立場,是應當遵守的;至於官員的命令,若不與神衝突,我們也應接受,使我們平安度日。

學習順服職業上的制度(彼前2:18):基督徒在公司或單位做工,必有老闆首領來管理職員,遇到好的首領,就可以愉快的作工;若遇到乖僻的上司,我們也要學習順服。

學習順服引導的牧人(來13:17):信徒都應參加教會,教會中必有牧者牧養羊群,我們為羊群者,應順服牧人的帶領,切勿令牧人傷心;因他們為了愛主而擺上自己,為我們的靈魂時刻警醒,我們應當尊敬他們。

學習順服年長的人(彼前5:5):「年長」是指年紀大的人,聖經多次教導我們要「敬老」。「年長」也指屬靈的長者,即走在前面的人,他們先在主裏,且有追求,生命成熟,對我們後輩必有幫助。

學習順服家庭的制度(彼前3:1,5:5):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行事為人的規矩。作丈夫的要愛妻子,作妻子的要順服丈夫。作父母的要關愛兒女,作兒女的要孝敬父母。基督為一家之主,家庭充滿了溫暖。

摘錄自:http://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glb.php?GLID=10505

 

十字架帶來的和好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6)

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大工,使人得到的不只是罪得赦免,並且得以建立新的關係。人是群體生活的,人需要與人有來往、與人有關係。當關係破裂時,人總是落在痛苦的深淵裡。心理學家統計,使人獲得幸福的第一要素就是良好的關係。但是人靠自己那充滿了自私、嫉妒、懷恨、忿怒的性情,又怎能顧及別人的利益而與人有好的關係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來到十字架面前的原因,因為十字架能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

人與人的關係有問題,源自人與神的關係有問題。自從人犯罪之後,自我中心的生活,就取代了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因此,人的表現就處處以「我」為主,事事為「己」著想。在今天這個所謂的「我」的一代,已看不見有深交的人際關係,更少見與神相交的現象。人不但不與神相交,更變本加厲地抵擋神、反抗神、違背神。多少破裂的婚姻,多少明爭暗鬥,釀成了「心中無神、目中無人」的自我中心所造成的人間悲劇。在無神的世界裡,我們會看見這些慘劇,且看到它不斷地延續。

直等到有一天,人在絕望中,「活在世上沒有指望」(弗2:12)的時候,轉眼仰望神,看見神的大愛在基督釘十字架的事上,表露無遺。在祂那寶血湧流的肋旁,看見了「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來9:22)的恩典,而決然仆倒在主的腳前,認罪悔改,經歷赦罪之恩,藉著十字架,廢掉冤仇,與神和好,心中才享永恆的平安。與神和好,才能與人建立相和的關係。

保羅所講的「歸為一體」,是指外邦人和以色列人本來沒有關係,互不相干,並且存在敵對的氣氛。但基督的十字架使兩者成就了和睦而歸為一體。要成就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必須先經過十字架與神和好。人與人的關係是根據人與神的關係。在「我願意」一書中,作者徐伯訐牧師用一個三角形來說明戀愛中男女之間的關係和他們與神的關係成正比。當男女與神的關係最接近的時候,就是男女之間最接近的時候。人既是自私的、自我中心的,除非以神為中心,否則無法建立親密的關係。同心,不是同你的心,也不是同我的心,乃是同神的心;歸為一體,也不是歸我為一體,也不是歸你為一體,乃是歸神為一體。

有一對夫婦曾作過一項測驗,發現他們兩者之間,沒有一樣是相同的。例如,男的是北方人,女的是南方人;男的喜歡吃辣的,女的喜歡吃甜的;男的怕熱,女的怕冷等等,兩個人沒有一樣是相同的。奇妙的是他們能相處多年,仍在一起,原因是他們只有一樣相同的,就是同有一位主,他們一同與主和好了!因此,他們不是同男的心,也不是同女的心,乃是同主的心,正是「基督是我家之主」的寫照。

這種「歸為一體」的美好經驗,在夫妻之間可以實行(當然從地位上講,在基督裡的人都已歸為一體了),在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實行,只要人人都能與神和好、與神親近、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以神為中心。

選自劉傳章牧師《寶架清影》  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4884

信仰分享:七個理由,難怪英國戲院要拒播主禱文 

英國聖公會製作了一段一分鐘的「主禱文」宣傳廣告短片(Just Pray),藉此鼓勵民眾禱告。原本這支廣告短片預計在2015年聖誕節前一週,於英國三大戲院,在播映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前放映。雖然這已通過英國電影廣告管理局(Cinema Advertising Authority)審查許可,但是佔有英國80%電影院廣告量的供應商,認為廣告內容涉及基督教信仰,擔心對其他信仰的觀眾造成冒犯,而最終決定禁播。

英國聖公會對禁播的決定表示困惑與震驚;英國首相卡麥隆也認為此事荒謬至極;英國平等暨人權委員會也表示該議決違反信仰言論自由。英國聖公會韋爾比主教表示:「這禁播決定讓人意想不到,這段主禱文短片應讓公眾自己去判斷,不應如此強行被封殺。」其他聖公會主教也表示:「全球有數十億人每天用主禱文禱告,在英國主禱文已融入生活與文化。對於許多民眾而言,禱告是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值得感恩和讚美的時刻,或在黑暗憂傷時的陪伴。」

英國聖公會主教克勞夫特(Steven Croft)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如下的反思:從商業角度來看,禁播主禱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屬靈的視角來看,禁播主禱文很可能是因為這個禱文具有爆炸性的威力,能形塑我們的生命、家庭、社區與整個社會。

第一句禱詞「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確認信徒是被神接納,有君尊的兒女身份,事事尊主為大。我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物質的世界,如此才能對抗廣告文化日夜不斷的誘惑,並與「用消費定義個人價值」的社會文化相抗衡。

第二句禱詞「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激勵基督徒入世卻不屬世;不是從世界退隱或用過度消費來麻痺自己,而是勇敢地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為主發光作鹽,生活以神的旨意為中心,活出與眾不同的生命及美好的見證。

第三句禱詞「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教導信徒要學會知足,過信心而感恩的生活;這種知足常樂的美德會顛覆現今的消費文化。主禱文被禁播,想必這是最具殺傷力的因素。

第四句禱詞「免我們的債(罪債)」教導信徒要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然而,擺放在我們眼前的消費文化,總試圖保持完美的形象。但主禱文承認人類的不完美和罪性,得著赦免是無法買來的,「恩典」正徹底顛覆整個廣告文化。

第五句禱詞「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罪債)」提醒信徒和解的重要性。我們受造不是為了要活在爭吵不休、嫉妒爭競和仇恨中。生命中最大的喜悅來自關係而非物質,而擁有健全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和解與寬恕。

第六句禱詞「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提醒我們並不是活在迪士尼童話的故事裡;真實的生活並非像影片一樣,讓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靠主得勝,能夠堅持個人的信仰原則而不致跌入陷阱裡。

主禱文的末了「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提醒信徒要存永世的觀念,思念上面的事,使我們的生命能藏在基督裡面,在地上過天上的生活,使生命過得充滿意義,!

主禱文雖簡短,卻能塑造我們的身份,賜予我們生命的目標,檢測我們是否知足,提醒我們的不完美,提供和解之道,堅守信仰立場勝過世俗誘惑,呼召我們為了榮耀神而活。難怪在充斥消費文化的社會中,主禱文在戲院被禁播。

資料來源:http://www.ct.org.tw/1269677

JustPray 主禱文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UXh4mx4gI

 

子女傳承信仰的關鍵因素

有宗教心理學家試圖從家庭這一角度,來探究對于基督徒家庭的後代,影響他們繼承並且持守父母的信仰的一些關鍵因素究竟是什麽。

美國社會學家Scott Myers試圖就這一問題提出一些可能的答案。他從一份前人對美國社會個階層近500對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的調查數據中進行再研究。(這些在首次受訪時均有 7歲或以上年齡的孩子,隨後在1983、1988、1992年這些家庭再次受訪,1992年時這些家庭的孩子年齡均超過19歲。)通過對這些家庭的采訪得到的數據進行的整理、比較,Scott Myers得出了一些他認為的主要可能影響信徒後代信仰傳承的因素。

首先,他發現父母對於信仰的敬虔度和委身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女在成年後(十二年後)是否會對父母的信仰採取同樣的態度。父母的宗教虔诚度越深,孩子的宗教虔诚度就會受到越大的促進影響。

除此以外,父母雙方對信仰的委身程度是否協調,也會影響到子女的信仰成長。如果父母都能夠在每天讀經、禱告和參加教會的事奉等事上,顯出一致的態度和做法,那麽這等於間接地告訴子女,信仰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父母在屬靈上的合一將對子女信仰的成長,帶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而這種影響,並不會隨著子女長大,搬出去獨自居住的緣故而逐漸減弱,相反,Scott Myers認爲父母在子女幼年時期對信仰的態度,將會持續在他們的一生中影響他們。

然而,對比那些在委身程度上不同的家庭,其子女信仰的成長程度,卻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和因果關係。這其中的緣由,值得進一步探討。

其次,父母在婚姻關系中幸福與否,也會影響子女對於信仰的接受程度。研究表明,父母的婚姻越幸福,子女傳承父母信仰的可能性就越高。在那些充滿和睦,關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子女,更易於接受與繼承父母的信仰。相反,在那些離異或者重組的家庭中長大的子女,其信仰成長顯然會受到負面影響。

除此以外,在其他研究中鮮有提及到的一點是:那些生長在傳統家庭結構中的子女往往更容易傳承父母的信仰。可能是受傳統的家庭倫理所熏陶,在那些有男主外,女主內,父親在大事上做決定等的傳統家庭中長大的子女,似乎更容易接受父母的信仰。

雖然Scott Myers的研究對象是美國社會的家庭。但是對於華人教會,同樣具有啓發和借鑒價值。箴言22:6中說得好:「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在現代社會各種價值觀充斥其中的現狀下,如何造就敬虔的下一代,不僅是每一個信徒家庭的挑戰,更是值得現代教會認真思考的問題。如果教會可以在年輕一代中,播下屬靈的種子,加以呵護,那麼十二年後他們就會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子。

欲知更多內容,請參閱:

Myers, S. M. (1996).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ligiosity inheritanc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contex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858-866. [PDF]

http://www.psychology.hku.hk/ftbcstudies/churc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9&Itemid=57

救恩八觀

李順長 August 18, 2014 (飛揚99期 )

神親自經營了一座救恩的美麗花園,邀請祂的兒女來欣賞、品嚐它的芳香,門只有一扇,就是耶穌基督。園內有八處花圃,展示救恩的八種不同風味。 我們將隨著導遊──使徒保羅,走過羅馬書第五章到第八章,仔細品嚐救恩的滋味:

. 稱義 (Justification)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 與神相和。」(羅5:1) 想像一個被定死罪的囚犯,在受刑前一分鐘,竟然接到國家元首簽署的特赦令。

. 救贖 (Redemption)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想像一個欠億萬債務的破產者,親耳聽見債權人說,債務一筆勾消。

. 和好 (Reconciliation)

「我們還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與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羅5:10), 想像浪子回頭以後,父親慈愛的接納,恢復一個和諧的親子關係。

. 重生 (Regeneration)

「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羅6:4),想像被野火燒焦的土地,焦黑的樹根又長出一根 婷婷玉立的新綠。

. 釋放 (Liberation)

「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羅6:18), 想像被關在集中營的戰俘,天天面對惡勢力的迫害;忽然盟軍的空降部隊收復營地,得釋放自由了。

. 成聖 (Sanctification)

「現今你們既然從罪裡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 ,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 (羅6:22), 想像池塘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吐露著聖潔的芬芳。

. 後嗣 (Adoption)

「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羅8:17), 想像某個難民營中灰頭土臉的孤兒,忽然接到某國元首認養他(她)作兒女的消息。

. 得榮 (Glorification)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8:18),想像灰姑娘竟然被王子看中,佩戴整齊,穿著聖潔的婚紗,與新郎同在聖殿中蒙神祝福,何等光榮。

父神透過耶穌基督為我們所預備的救恩,保羅用他神學思想家的筆觸,勾畫出完整的救恩八觀,期盼你憑信心相信耶穌,並細細享受「救恩八觀」要帶給你飽滿的祝福。

靈修分享- 有動感的信望愛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 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 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約翰一書1:1-2)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使人立即聯想到使徒約翰在福音書的開頭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這道也「顯現與我們」, 進入人類的歷史,向我們顯現。這「父獨生子的榮光」從「無限」進入「有限」的人當中,超時間的進入人的時間內。這道乃是「那永遠的生命」,是永恆之道,永不改變,永不消逝,永不過時。

使徒約翰為祂作見證說:這道是「我們所聽見(直接聽過耶穌講解,是第一手的報導)、所看見(目睹的見證人)、親眼看過(詳細觀察耶穌的一切)、親手摸過的(實際的經歷)。」顯然兩處經文所說的是同一個「道」,同一個人,就是基督耶穌。

基督耶穌是生命之道,是一切事物的源頭,是超越時空的。這道「原與父同在」,說明這道是源自最高的地位--與神合一。生命之道的真理是超理智而非反理智的。超理智和反理智是兩回事。有很多的事是反理智的,是我們絕對不能接受的;但是有些事是超過理智所能了解的,它們是理智所不能確定也不能否定的。

基督耶穌這生命之道不是我們靠理性可完全解釋的,而是要親眼見過的。約翰以聽見過、看見過和觸摸過來說明他對這位永恆的神的認識。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建構一幅圖畫,想像昔日約翰怎樣與主一起經歷生活的種種。這幅圖畫該是非常有動感的。 同樣,當我們說信神、愛神或仰望神的時候,也必定是有動感的親身經歷。

親身體驗可以知識性的,但也可以是感受性並整個人的,這樣,體驗不再是知識、也不是資料,而是從心底的相信。這種相信是有信任和關係的基礎的。因為和你相處的神不是陌生的,而是令你感到安全和有信任感,你心靈那份雀躍就會慢慢的流露出來。

對於一些日常生活中只是擦身而過,或停留在相識階段的人,我們談不上相知,更沒有相感或相愛。我們也不會希望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信望與愛。如果我們和神的關係也是這樣,信仰的豐盛就成為了紙上談兵,並不能使人真正滿足。同樣,自我中心的以為已經歷了人生及靈程的種種,就算是多華麗的文字,多動聽的言詞,其實仍是未真正體會神在信徒生命中所作的工夫。那位讓你接觸的神是非常獨特的,我們更要學習謙卑去等候和親近祂。

靈修生活不可或缺的,是我們找到的滿足是在神裡面的滿足。這份滿足源於我們明白和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並且以神為我們的倚靠、昐望和感到被愛。

禱告:

主啊,當我們來研讀歌羅西書的時候,祈求祢幫助我們,不要停留在相信神或與神相識的初步階段。主啊,我是屬於祢的,我要與祢不斷的相遇,牽引我開到水深之處,讓我每天因認識祢有更堅定的信心,時刻因經歷祢的永恆性而有屬天的盼望,經常因享受了祢的大愛而自然的向人顯明愛心。感謝祢親身賜予的成長。奉耶穌得勝的名祈求,阿們!

 

資料來源:http://www.spiritualform.org/#!1月11日-有動感的信望愛/ippee/56871d100cf23a10fe3c2ed5

 

歷史中的「三位一體」

早期的基督教中,特別在開頭的三百年中沒有成文的「三位一體」教義。這個教義不用書寫下來,因為它已經深入眾人心內。神的兒女除接受天父是神外,他們也接受耶穌基督也是神,並且聖靈也是神。三位又是一位,是使徒時代神兒女們普遍所接納的信仰。直到使徒全部離世後,異端叢起,矛頭指向耶穌基督和聖靈的神性,獨一神的旗幟大大的被高舉。其在主後三百五十年左右,發生了最大的爭辯。這爭辯由亞歷山大城長老亞流(Arius)所引起。亞流主張主耶穌為天父所造,因此與天父不同本質,是為亞流主義(Arianism)。這爭辯使教會認識到成文的「三位一體」教義是必須的。結果在325AD教會會議中,有三百多位來自各教會的監督,共同宣示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帶出「三位一體」的教義,將亞流主義定為異端。隨後數在百年間,又有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 出現,數百年後亞他那修信經完全成熟,將「三位一體」的教義完整寫下。從此教會再不用爭辯,只是信與不信,接受或是不接受。

亞他那修信經全文共四十四句,其中首二十八句是與「三位一體」的教義有關:

  1. 凡人欲得救,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
  2. 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
  3. 大公教會信仰即:我等敬拜一體三位,而三位一體之神,
  4. 其位不紊,其體不分。
  5. 父一位,子一位,聖靈亦一位。
  6. 然而父子聖靈同一神性,同一榮耀,亦同一永恆之尊嚴。
  7. 父如何,子如何,聖靈亦如何。
  8. 父不受造,子不受造,聖靈亦不受造。
  9. 父無限,子無限,聖靈亦無限。
  10. 父永恆,子永恆,聖靈亦永恆。
  11. 非三永恆者,乃一永恆者。
  12. 亦非三不受造者,非三無限者,
  13. 乃一不受造者,一無限者。
  14. 如是,父全能,子全能,聖靈亦全能。
  15. 然而,非三全能者,乃一全能者。
  16. 如是,父是神,子是神,聖靈亦是神。
  17. 然而,非三神,乃一神。
  18. 如是,父是主,子是主,聖靈亦是主。
  19. 然而,非三主,乃一主。
  20. 依基督真道,我等不得不認三位均為神,均為主。
  21. 依大公教,我等亦不得謂神有三,亦不得謂主有三。
  22. 父非由誰作成:既非受造,亦非受生。
  23. 子獨由于父:非作成,亦非受造;而為受生。
  24. 聖靈由于父與子:既非作成,亦非受造,亦非受生;而為發出。
  25. 如是,有一父,非三父,有一子,非三子,有一聖靈,非三聖靈。
  26. 且此三位無分先後,無別尊卑。三位乃均永恆,而同等。
  27. 由是如前所言,我等當敬拜一體三位,而三位一體之神。
  28. 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是而思三位一體之神。

第一句和第二十八句中的「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是而思三位一體之神」說的「三位一體」是一絕對真理,信徒必須相信,但這並非是說,人若要得著救恩,必要首先明瞭「三位一體」的教義。

若不回轉,變作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

主耶穌在本節經文中提醒我們,能進天國的人要有「小孩子的樣式」,不是根據個人的智慧、能力或本領。在馬太福音19:14,主耶穌也指著小孩子說:「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變成「小孩子的樣式(childlike)」並不是要我們成為不成熟的人(childish)。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4:13說,我們要「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徒雅各也要我們不可像孩童,隨著不同的風吹翻騰(雅各書1:6)。

「小孩子的樣式」的意思就是完全的信靠。孩童對父母是完全的依賴,同樣,我們也當緊緊依賴著天上的父神。孩童可以單純、完全的信靠一個人。如果對孩童作出一個承諾,他就必日夜提醒你,直到你實現承諾那一天。我們對神的信心應該也是如此,相信我們恆心的禱告,祂必成就祂的應許。

很多信主已久的成年信徒,在面對困境時,往往想試著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口中雖然相信,但心底卻無法活出信任。在社會打拼久了,見識廣了,閱歷多了的大人,往往容易失去「童貞」,很難放下自己心裡的驕傲及虛僞,特別是有一點才能及本領,在社會取得一點名利、地位的人,更是缺乏小孩子的天真,自然,少了小孩子特有的「謙卑」,單純的信賴。

天國就如同一小門,唯有跪著的人,只有謙卑像小孩子的人方能進得去。在世上,大家可能都在爭著要有更多權力、更出眾,要成為眾人的焦點,耶穌卻要我們謙卑像小孩子,放下自己的身段,謙卑虛己的才得進天國。我們不是等到進天國以後才謙卑,才變作小孩子的樣式,乃是現在就回轉變作小孩子的樣式,像小孩子那樣的謙卑。爲此,我們要除去驕傲的心以及能使我們驕傲的事,應當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2:3)而不要自視過高。彼得前書5:5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我們認識神越多就越會無條件地信靠祂。我們的神學知識越是高深,越會有小孩子那樣純真的信心。The more we know of God, the more unreservedly we will trust him; the greater our progress in theology, the simpler and more childlike will be our faith – 美國長老宗神學家John Gresham Machen。

敬拜六法

基督徒生活的重要表徵,就是要有穩定的敬拜生活。參加敬拜應該是基督徒每週生活的高潮。以賽亞書第六章1-11節描述先知的蒙召,但其過程也是敬拜的典範。我們可以從中學習敬拜的六個程序,並以此模式來敬拜親近上帝。

轉移心境‧朝見上帝敬拜的第一個程序是「轉移心境、敬拜上帝」。當烏西雅王駕崩,人們所仰望的人間寶座失去君王,這時,以賽亞來到聖殿,看見上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祂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六1)敬拜的第一個行動,就是轉移眼目,從世界的寶座轉向上帝的寶座,來朝見上帝。

全人投入‧頌讚上帝:敬拜的第二個行動是「全人投入、頌讚上帝」。以賽亞看見上帝的寶座,他也看見寶座四周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六:3)天使把尊貴的臉、卑賤的腳遮住,全人全心單單敬拜上帝,我們也當如此敬拜。

潔淨自己‧親近上帝:以賽亞朝見並頌讚神聖聖潔的上帝,但他立刻察覺並承認:「禍哉!我滅亡了!」(賽六5)上帝就立刻赦免潔淨他,使他得以親近上帝。因此,敬拜的第三個行動是「潔淨自己、親近上帝」,認罪悔改,並領受恩典。

專注傾心‧靜聽上帝:以賽亞親近上帝,就聽見上帝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六8)上帝今天仍然對祂的子民說話,而上帝說話最通常的方式就是藉著聖經。敬拜的第四個行動就是禱讀聖經,讀讀禱禱、禱禱讀讀。

靈敏回應‧順服上帝:當以賽亞聽見上帝說話後,他靈敏地回應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六8)你可用幾個問題來回應上帝的話:「有什麼真理我必須信服?有什麼命令我應該遵守?有什麼榜樣我可以學習?有什麼警告我應該注意?有什麼應許我可以抓住?」

懇切禱告‧祈求上帝:以賽亞接受差遣後,立刻懇切禱告求問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賽六11)在敬拜中明白上帝話語,回應順服上帝心意,當然就要禱告祈求,以便在生活中落實上帝話語。禱告的操練可以從主禱文開始,把自己生活中所需要代禱的情境,套入主禱文中來禱告。

這六個靈修敬拜程序,不僅適合主日的「集體敬拜」,也適合每日的「個人敬拜」;更重要的是要讓「集體敬拜」成為生命的焦點,「個人敬拜」成為生活的中心。

資料來源:http://www.ccea.org.tw/Content/EventDetail.aspx?u=95&p=

使徒信經The Apostles’ Creed

「信經」一詞源自拉丁文「我信」(credo),《使徒信經》是基督徒的信仰告白,藉此宣稱承認相信最基本的聖經真理。

使徒信經乃早期教會的信經,其雛形約出現於公元二世紀。據說在五旬節後,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傳道,為確保真理的合一,臨行制定了此信經,由各使徒各提供一句,所以共有十二句,但此說已不可考。「使徒信經」一語最早見於四世紀末的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 ca. 339-397)的作品之中。

信經全篇共十二條,記載了初期信徒所傳講的福音真道。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

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

其內容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宣認父神為創造之主;第二段宣認基督為神也為人,並承認其救贖之工;第三段宣認聖靈、大公教會及信徒成聖之生活。簡明而有系統地陳述了三位一體的教義。

此信經乃是根據教會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會中,信徒受洗加入教會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導,即以此信經為準則。一般教會的教導也以此為根基,而教會信仰之純正與否也以是否符合信經的教導為考核。在早期教會受逼迫時,信徒皆秘密地信守此信經,直至逼迫結束。

《使徒信經》不是抽象偏重邏輯的陳述,而是真實的信仰告白。如果描述《聖經》為詳盡的人生地圖的話,《使徒信經》就是簡圖,給人帶來明確的信息及指引。

  • 透過使徒信經,我們可以清楚讓別人知道我們在信些什麼(介紹基督教信仰)
  • 宣告使徒信經,我們也可以檢驗自己的信仰根基(檢驗自己的信仰立場)
  • 藉著使徒信經,我們也可以分辨別人所信的是否純正(分辨真理與異端)

這個具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信經不但為歷代教父所推崇,時至今日,它仍為各宗派所接納和採用,傳遞著堅定不移的信念,成為眾教會彼此相通的基礎。

認識主耶穌

「停!聽!看!」的人生: 給還不是基督徒的朋友…

你還記得每次走在鐵路平交道旁,一定可以看到的標幟嗎?「停!聽!看!」它的目的是要提醒每個在忙碌交通中要通過平交道的人,要停下來、仔細聽、留意看,以免意外的發生。

其實生活在這樣一個緊張的社會中,這三件事不也是對我們的提醒嗎?有人曾用三個字來形容現代人的生活:

一、忙:只要隨便問一個人「你最近如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說「忙」,但如果你再問他到底在忙些什麼,就不是太多人可以回答出所以然來。多半我們只是在周而復始的生活型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難怪很多人用「忙與盲」來形容人生。

二、急:不少人都有同一個夢想,就是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賺最多的錢。以前蘋果電腦在車庫苦幹十年之後發跡,現在的人十年都嫌長;勤買樂透獎,只想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我們急於創業、賺錢、甚至結婚,卻不明白成功背後的代價與耕耘。

三、狂:現在的時代也是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許多人三句話離不開錢,不是股票,就是房地產,不是投資,就是樂透。生活的目標只有三個字:向─錢─看!這種錯誤的價值觀造成了生命的迷失,也帶來家庭與人際關係的破碎。

親愛的朋友,在這樣一個既忙碌又緊張的社會中,走得快固然很重要,但「走向那裡?」不才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嗎?無論你正處於生命的高峰或低谷,現在都是應該安靜下來「停、聽、看」的時候了!

停下來:思想一下你目前的生命到底走向何方?思想一下你現在的生活,是否帶給你平安、喜樂與滿足?!

仔細聽:來聽主耶穌,神所賜給世人的救主,向你發出的呼召。主耶穌曾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我就是生命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就沒有人能到父那裡。」

留意看:來看主耶穌為你的生命所預備的一切豐富:祂要使你的生命聖潔!祂要使你的生活喜樂! 祂要使你的心靈滿足!祂要使你的道路平安!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聽見主耶穌正向你發出的呼召?讓我們邀請你:接受主耶穌進入你的生命,做你的救主,祂要為你的生活帶來盼望與祝福。現在就專心向主耶穌禱告吧:主耶穌啊,求祢憐憫我這個罪人。懇求祢赦免我的罪,因著祢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工拯救我,使我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http://www.rolcc.net/rolcc/know-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