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年曆(Church Calendar)中分成三大節期:主降節期(Advent)、大齋節期(Lent)及聖靈節期。大齋節期一詞源自古英語”Lencten”,意指「春天」。大齋期是四十天(不包括主日),而每個主日都被視為 「救主小復活日」。每年的復活日決定了大齋期的開始(復活日的前六週),故節期的不同節日都會因每年年曆的不同而改變。在改變日期時,節期的精髓及意義不改變,只會更豐富添色彩。下圖簡單說明教會在復活前的傳統節期:
基督教文獻早在主後一百年左右已提到大齋期的活動。信徒多會透過靈修禱告,自我反省與懺悔認罪,旨在強化基督徒的屬靈生命,與上帝重建關係。信徒也常藉著禁食(完全不進食或進食少量的食物)、禁戒(放棄自我中心、戒掉壞習慣)或禁樂(不出外旅遊、停止娛樂活動或辦理喜事)來操練親近神。
教會除了在三月25日 (週五) 有「受難節崇拜:十架苦路」,27日紀念耶穌的復活之外,也會在「聖週」(三月20日 (棕樹主日) 起至26日)推動「大齋節靈修禱告」,鼓勵肢體以懺悔警醒,以三禁(禁戒、禁食、禁樂)來紀念耶穌基督在世受難至死的事蹟。請大家屆時來參與,讓我們的生命被重建得興盛。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 約12:13
今天是棕櫚主日,是紀念主耶穌當年進入耶路撒冷,在祂死前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主耶穌三次對門徒預言祂上耶路撒冷要被交給長老、祭司長和文士, 釘在十字架上, 第三日復活(太16:21;17:22-23;20:17-19)。門徒對耶穌的話似乎聽不進去, 因為他們心中以為耶穌是去耶路撒冷作王; 在沿路上爭誰為大;約翰和雅各的母親還向耶穌請求讓她兩個兒子坐在耶穌左右。在出耶利哥時, 兩個瞎子向耶穌高喊:「主啊,大衛的子孫, 可憐我們吧!」這樣的稱呼是指著彌賽亞而說的。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背景, 我們就能明白,為何耶穌進耶路撒冷時會受到凱旋式的歡迎。眾人期待這位從拿撒勒來的先知耶穌將要成為彌賽亞。他們夾道歡迎,用一連串行動來擁戴耶穌作王。當耶穌入京時,群眾用衣服和樹枝鋪在路上歡迎耶穌, 群眾中有人開始吟詠詩篇118篇中一節熟悉的經文:「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這時候其它人也加入,一邊揮動棕櫚樹枝,一邊高呼:「和散那!」(詩篇118:25-27)。
「和散那」是「拯救我們」的意思,列王紀下6:26亦使用同一字詞,當時有一名婦人在大饑荒中呼求以色列王,她在飢餓中呼叫說:「我主我王阿,求你幫助。」
可是,耶穌不是坐在戰馬上,而是選擇坐在驢駒子上進入耶路撒冷 。祂是和平之君, 不是戰爭之王。群眾期待祂進入耶路撒冷作王,去推翻羅馬政權,也作民族的救星,恢復以色列國,振興猶太教, 使他們重新真正的有聖殿和國土。可是, 耶穌入京後的第一個行動不是反對羅馬政權, 而是潔淨聖殿。這樣的行動不但使當時的宗教領袖非常憤怒, 相信也使某些群眾非常失望。最終,耶穌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而被人唾棄。
有人認為有部份當天高喊「和散那!」的人成了幾天後高喊「釘他十字架」的人。對主耶穌有錯誤的認識, 產生錯誤的期待,更引致錯誤的行為。
在進入受難週的第一天,當我們紀念主耶穌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的時候,讓我們再次認定主耶穌是為我們捨身流血的救贖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主耶穌要在我們的生命中作王,我們是否願意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祂,一生尊祂為大,凡事以基督居首位?
禱告:
父啊,我們何等需要祢,我們要向祢高喊「和散那」。
祢是和平之君, 更是我的救贖主和生命的主。
祢用寶血洗淨我的罪,使我與神和好。
幫助我一生尊崇祢,一世榮耀祢。
奉主耶穌名禱告,阿們。
聖靈降臨節
基督教會節期中中的三大重要節期是主降節(Advent,包括將臨期、聖誕期及顯現期),大齋節(Lent,包括預苦期及復活期)及聖靈降臨節(Pentecost)。「聖靈降臨期」的開始是代表著七個主日的「復活期」之結束。「聖靈降臨期」是教會年曆中是最長的一個節期,以表明聖靈的工作一直在進行之中。
每一年的聖靈降臨節,在復活節后五十天來到,因此也叫五旬節,有時也稱七七節,一旬是十日,而五旬就是五十日,在逾越節後的第五十天慶祝。猶太人在猶太曆正月十四日過逾越節後,接下來的七個星期是收割的季節。這個季節的高潮,就是在第五十日那天,把第一束收成獻給上帝。這是已到收成期末的時刻,是百姓歡樂地慶祝豐收的節日。(利未記23:16-21)
五旬節也是一個歷史性的節慶。猶太人相信上帝就是在這一天,在西奈山把舊約的法律給了摩西。因此他們在這一天紀念上帝與祂的子民訂立的盟約。到了耶穌的時代,人們稱這個猶太人的節日為五旬節,因為這節日是逾越節之後的第五十天,而「五旬」就是五十的意思。所以五旬節也可以叫做「逾越節圓滿結束」。
聖靈降臨節在新約時代就是教會誕生的一天,節日的顔色是紅色,代表聖靈賦予給信徒 那種見證的能力。在五旬節的那一天,正當門徒們聚在一起禱告的時候,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徒行傳2:2-4)
在那一天,由於聖靈的澆灌,充滿在所有門徒和信徒當中,在所有參加五旬節節期活動的民眾面前,公開宣揚上帝在耶穌裡拯救的福音,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他們同時有一個特別的經歷,就是能講出來自世界各地返鄉參加五旬節活動朝聖客的鄉音(又稱「方言」)。門徒所獲得的奇異能力,所說的實在是別國的方言,是他們從未學過的。那不是沒有意思的聲音,也不是欣喜若狂而發出的聲音,而是當時別國沿用的某種語言。這說方言的恩賜是一種神蹟或奇事,是神見證使徒所傳講信息的真理(希伯來書2:3-4)。
當門徒被聖靈充滿、獲得從上面來的能力後,他們心中有火熱的心,不再懼怕羅馬政府的取締,也不逃避猶太人領袖的迫害,特別是彼得和其他十一個使徒,對所有民眾大聲疾呼說:「你們每一個人都要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們的罪得到赦免,你們就會領受上帝所賜的聖靈。因為上帝的應許是給所有我們的主上帝所呼召的人,就是你們、你們的兒女,和一切在遠方的人。」(使徒行傳2:38-39)
整個「聖靈降臨期」的顔色一般都會使用綠色,以象徵生命的延續。耶穌基督自復活、 升天後,雖然在肉體上沒有與信徒同在;但聖靈降臨後,聖靈便與我們同在。在聖靈的光照中,信徒可以藉著持續地學習聖道而成長;透過聖靈,信徒可以彼此交通,在主裡成為一體,享受靈裡的圑契;聖靈亦讓教會和信徒充滿能力,引導我們活出基督的生命,使教會和信徒 皆有成長,繼續履行主所託付之大使命。
簡而言之,「聖靈降臨節」一方面是慶賀主耶穌基督所應許的聖靈保惠師降臨, 一方面是要表明聖靈降臨於信徒身上,領受聖靈者便有責任傳頌神的救恩,回應聖靈所給予我們之神聖召命。
聖靈充滿是過程,為主作見證是目的。